返回

华娱之摄影系大导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00章 研讨表彰,搁这唱双簧?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《黑天鹅》的剧本吴宸交给了国内代理注册的机构,终于回了消息,《黑天鹅》已经顺利完成了好莱坞编剧协会的注册手续。

    随后,他找到了杰森·布朗姆。

    杰森看着剧本,脸色瞬间变得复杂,紧接着便给吴宸打来了电话:

    “吴,你要用这份剧本来试探?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做?

    砸锅卖铁我觉得我们都可以搞出来!”

    吴宸笑了笑,解释道:“这份剧本的确不错,一开始我确实有拍它的想法,但是奈何后面从这份剧本里衍生出第二份剧本.”

    “我懂了,你的三部曲最终章!”

    杰森深深地叹了口气,仍觉得可惜,但职业素养让他很快进入工作状态。

    第二天,他给吴宸带来了制片成本评估。

    “如果极致压缩成本,或许不到一千万美元能拍完,但我不建议这样做。”

    杰森摊开预算表,一项项给吴宸说清楚,“这部戏最大的变数在于女演员,如果邀请一位优秀的女演员,成本会上升到一千五百万美元。”

    “好,你帮我放出去看看!”吴宸点头,成本和他想的差不多。

    “给我一个星期。”杰森语气认真,“但是正如我上次和你说的一样,期望不要太高。”

    “嗯!”

    吴宸也不着急。

    几天后,2月28日清晨,广电总局大楼会议室,空气里飘着股淡淡的茶香,窗外阳光洒进来,照得桌子泛着微光。

    会议桌旁坐满了人。

    《孔雀》剧组的顾长未,制片人董平、王鸿以及剧组几个主要成员都在场。

    《活埋》这边只有吴宸。

    其余人分别是京城艺术高校的各大校长以及一些文化领域的老教授,当然业内几大影视公司国企民企的负责人也在此。

    坐在主位的自然是总局的几位领导。

    墙上投影打着主题:“从《活埋》与《孔雀》柏林获奖看华语电影的国际化突破与文化输出”。

    童钢端着茶杯,低声笑道:

    “这次会议,主要是总结《活埋》和《孔雀》在柏林的经验,看看华语电影未来怎么往外走,文化怎么输出。各位聊聊吧,要不先从主角开始?顾导,你先说说经验.”

    顾长未先开口,低声道:

    “《孔雀》能拿评审团大奖,我觉得是现实主义的根扎得深。咱中国故事,细讲慢熬,外国人也能看懂.”

    一位人大的老教授随即点头,“对,柏林喜欢这种扎实的叙事。”

    央美的教授则是从构图开始点评:“《孔雀》顾导的摄影技术还是占了不少分的,还需要从提升整个画面美感出发”

    顾长未言辞朴素,却也直击核心,其他专家们纷纷附和,从现实主义叙事到摄影美学,展开了一场学术与电影实践结合的讨论。

    吴宸一直在听,没有插话。

    童钢随后看向吴宸,低声道:“吴导,你也说说,《活埋》这双奖,怎么拿的,给大伙分享分享?”

    此时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吴宸身上。

    “这次终于不用听张会军装逼了。”

    中戏、北舞、中传、北戏、中戏曲的校长们舒坦的靠在椅子背后,正打算听听吴宸怎么说。

    反正不管怎么说,他们都借鉴不了。

    这段日子听多了张会军吹嘘,都腻了,只要不是那老家伙开口,都感觉无比舒坦。

    吴宸瞅向众人,笑着说道:“说实话,这次能拿双奖,多少有些运气。”

    “呸,怎么运气不到我们这?”

    吴宸此话一出,不少人心里纷纷暗骂,韩三评更是一脸古怪的扫了一眼周围的众人,不禁暗笑。

    “其实我认为华语电影的国际化不是削足适履,而是要找到叙事密码。

    就拿《活埋》来说,它的核心故事不复杂,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的类型片,但它能在柏林获得这么大的关注,靠的是什么?

    是影像塑造的沉浸感,是观众共情的即时反馈,是那种一旦投入,就无法抽身的体验。

    《活埋》是用一口棺材装下东西方共通的生存焦虑”

    “有道理!”不少老教授缓缓点头。

    确实如此,因为生存焦虑是共有的。

    “当然《活埋》能成功,也并非只有这一个原因。”吴宸,抬眼看向张会军,轻声道:“当初《活埋》十五天拍出来的时候,所有人都质疑,怀疑这部电影质量。”

    “嗯,当初质疑声确实大!”

    “难免的,大家也没想到十五天拍完一部完整的电影,还直接上柏林了”

    两边小声嘀咕着,当初吴宸的《活埋》十五天杀青可谓是议论纷纷,宝岛和内地媒体还争吵来着。

    当然前者如今已经成了缩头乌龟,都不吭声了,直接表示沉默。

    “其实我拍的时候我就知道会有这种质疑,但是我依旧义无反顾的去做。

第100章 研讨表彰,搁这唱双簧?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